读具异格,书途同归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坏小孩紫金陈 毛骨悚然 读具异格,书途同归

读具异格,书途同归

2024-06-30 14: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本书是热播剧《隐秘的角落》的原著,电视剧在这段时间是好评如潮。我看了原著,但没有看这部剧,对剧情的了解是通过B站的几位影视解说UP主的解析获得的,并不全面,所以就只能就事论事,谈谈这本书。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不同于一些悬疑类的小说,此书中并没有多少悬念。有些看法和我之前说《人民的名义》时类似,这本书反映了作者以一个独特的角度审视了现实生活,其爆红也是因为这特殊的角度。

       在我看来,现在所出版的书籍和网络小说太过繁多,记得梁文道先生在节目中说,现在每天新出版的书都有几千本,那么现在一本书能在这么多书中脱颖而出,除了以往作者就已经很出名了以外,还有就是这本书写的确实很好,在这一基础上就需要一些运气了。而且多数还是依靠一些新媒体的手段。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就是其中一个方式。

       而且如何去评判一本书的好坏,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现在并没有能力去解答这一问题,似乎只有时间才能去检验。那些经过的时间的检验仍广为流传的书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好书。但我将《人民的名义》、《坏小孩》这类书与诸如《围城》、《乡土中国》这类书比起来,似乎觉得并不在一个档次。但将其与一些诸如成功学之类的书籍比起来,这些书似乎还不错。所以说来,书确实是有好有坏,一本所谓好书的全部内容也不能说全是好的,相对不好的书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但有一点是要明确的:一本书无论是好是坏,哪怕只是简单的翻一翻,哪怕并没有看懂,只有看过才可以去评论。空谈是对读者自己和书籍的最大侮辱。

       说回这本书,和以往一样我并不想谈这本书的情节,就说说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所思考的问题。我看关于电视剧或者原著后的评价,大多都是表示吃惊、害怕或担心的思考,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那些“大人”的恶,毫无疑问,这比小孩的恶要更多样、更严重。所以我们可能在意的重点不是“坏”,而是其对象——小孩,他们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应该是天真无邪的。

一、小说与现实的关系

       首先,书中所谓的三个“坏小孩”在现实中存不存在?我想应该是存在的。这些年的新闻中也屡见不鲜中小学生猥亵甚至杀人的报道,校园霸凌的新闻更是层出不穷。所以现在降低负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的呼声越来越高,《未成年人保护法》应当保护未成年人,而并非未成年罪犯。

        然后,这样的“坏小孩”在现实中多不多?从我有限的人生经验来看是不多的。现在在“小孩”这一群体中反映最明显的问题应当是乡村和城市之间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即便如此,多数的小孩更多表现出的是贪玩这一特性,而并非表现出小说中那样的“坏”。

       那么自然就会有下面这个问题,像小说中那样的小孩大多来自哪里呢?小说中也给了答案,朱朝阳来自一个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丁浩和夏月普是从孤儿院中跑出来的,张东升的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是个上门女婿,妻子也有了外遇。这毫无疑问是个直接的表示:生长、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也有不同的观点:人生是由自己主宰的,自己有权决定自己做的事情。这也有一定道理,就像如果犯了罪,别人可以在道义上同情犯罪者的生活遭遇,但在一般情况下仍要为其所犯下的罪过负法律责任。在这方面的讨论是非常多的,原生家庭、留守儿童、拐卖儿童、单亲家庭、未成年人教育等等这些话题是时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

       所以关于为什么“坏小孩”多出现在相对来说较差的生活环境?就是个多方面、立体的问题,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人的“本性”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诸如此类的问题,我自己也没有很好的、逻辑严密的回答。

       接下来问题是如何去减少这样的情况出现。很多公知从各个角度提出了许多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方案,比如观视频工作室频道的睡前消息,马前卒就提出了社会公共抚养的方案,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其他亦是一样。

       本书中所反映的问题在现实中确实存在。我在生活中也有相同的感受,我的出去带家教的同学大多都谈起所带的学生家庭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而这些学生,也不同于一般正常的学生,随不至于发展至小说中三个小孩那样,但已经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种子。再结合我自己接触的事情,像这种情况在如今社会还是相对比较普遍的,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了。

二、什么样才能称做坏小孩

       像书中的三个小孩,应该是可以定义为“坏小孩”。而且有个值得讨论的情节,在杀人前,朱朝阳明确的知道自己未满十四周岁不会承担刑事责任。这无疑是一种极其恶劣的的思想和行径。

       在我们讨论这些情况的时候,可能还会涉及另一个话题,就是人们常说的,成绩好的孩子的素质不一定高(这条适用于朱朝阳)、毕业后回学校看老师的多为上学时候的差生等等。在现在看来,往往是成绩好的学生的素质也相应较高,而且从我这么多年的学习经历来看,似乎差生也很少会回学校去看望以往的老师。这些的偏见都来自于对情商的误读。所以在我看来对于坏小孩的定义应当交给法律去定义,仅靠道德和习惯已经无法跟进现在社会的发展。我是挺赞成孩子应当适当的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可这句话说着简单,法律是一个体系,细微的改动都要慎之又慎,何况是这么大的改动。,这方面我了解很少,就不说了。

       总而言之,这本书所反映的问题,由此可延伸出许多社会层面问题的讨论。而社会性的问题讨论起来就比较复杂且多元,目前我还没有那样的能力,只能是一些简单的思考。单论这本书,片面的文学价值并无什么可说,但对于其背后隐含的作者对现实的审视角度和揭露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稍做些思考。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